卷首語|朱保全:不要讓高毛利害了行業
2022年11月08日 14:37来源:萬物雲
文/朱保全(中國物業管理協會副會長,萬科集團合夥人、萬物雲董事長)
過去一年,我被資本市場問及最多的話題是行業毛利率。
物業費的底層含義是受業主共同託付的資金,物業人的義務是把錢有品質地花出去,用於日常秩序環境維護,以及設備設施基本養護,以幫助業主資產保值增值。而物業人取得的毛利,或者酬金,是這個“替人花錢”的過程中取得的報酬。
毛利率是客戶關係的一種體現,壟斷行業或者強知識企業或許存在高毛利,但市場會做出調節,比如基於《反壟斷法》對於壟斷企業做出的拆分,以及競爭者通過新知識實現的彎道超車,比如微信對短信的革命。
雷軍想得很清楚,提出紅海市場的手機與硬體不超過5%的利潤率,這讓小米快速進入市場。王石也曾經說過超過25%的利潤不做,那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萬科的貿易生意幾乎是超過300%的暴利,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這個生意卻虧掉了過去所有的利潤,經驗教訓是機會型高毛利會讓團隊迷失方向,而如今的地產行業毛利水準之低,又怎是5年前大家可以想像的呢?如果物業管理行業真的存在高毛利,其結果一定或被業主終結,或被競爭者厘清。
物業管理行業更不要被社區增值服務的高毛利蒙蔽自己的眼睛。經常看到60%以上毛利率的社區增值服務,但很少看到超過5億元規模的社區增值服務。2014年,物業服務公司剛上市時強調“物業服務公司要向人的服務轉變”,要做“人”的生意,這引起了投資人的興趣,但卻對行業帶來較大的誤導。物業服務公司本應踏踏實實做好“物”的生意,我們試想一家企業服務100萬戶業主,意味著270萬人,這裡能做多大生意?賣米、賣菜、賣理財,物業服務企業以為自己是平臺,但實則未能驗證。但我們卻忽視了那100萬套房子意味著幾萬億元的資產,這才是大生意,真正的問題是物業服務企業是否摒棄掉社區增值服務的誘惑,而花功夫來構建全新的服務不動產的能力。
物業服務企業適合做平臺流量業務嗎?
不適合。首先是客戶基數不夠大,其次是連結不高頻,三是只有線下連結沒有資料驗證。如果把物業服務定義為平臺流量,更注重規模,最終往往會被物業服務業務本身的現金流所害。
物業管理行業一季度的平均收繳率估計只有60%,儘管廣東地區會高一些,但物業服務業務的剛性成本在87%左右,如果以季度營收100億元計,意味著會產生27億元的經營負現金流,這是很可怕的。如果不做好基礎物業服務,規模做得越大,窟窿就越大。現金流的確是把雙刃劍,好口碑的物業服務企業,一般都有好的現金流,甚至業主願意預付物業費支持自己的好管家。
杜邦公式告訴企業經營者,資本回報的構成不僅有淨利率,還有周轉率和杠杆率。全球更多優秀企業的選擇是後面兩個要素,而優秀物業服務企業的高杠杆率不是來自於貸款,而是業主支援好物業服務的預付現金。
我們在過去幾年做了超過30單同業並購,從被收購標的看,財務報表裡的高毛利無一例外與其地產母公司有關係,相信投資人也看到了這一點。地產行業順風順水的時候,大家看透不說透,一旦地產行業進入寒冬,物業管理行業被捲入進來。如果早年,物業服務公司不去跟資本市場講高毛利的故事,又哪有今天被動的局面呢?物業服務本是存量市場的日積月累的服務,但卻在沒有完成市場化的情況下,提前資本化,這難免會走一段歪路。
近段時間,我正在對物業管理行業走入資本市場前的幾家最優秀公司做調研,他們分別是綠城服務、長城物業、保利物業、中海物業。這幾家公司在毛利率上都持“保守、傳統”態度,並不追求過高的毛利率,而是恪守本業,注重口碑和現金流,追求合理的毛利率水準,保持“長坡薄雪”,而萬科物業也是這樣的選擇。
一位資深投資人曾經講過他的觀點,對於recurring的行業,PE可以給到15倍以上,形成chain store的企業,PE可以加到20倍以上,對於cash flow更好的公司,可以加到25倍以上,對於客戶口碑更好以及有獨特競爭力的則可以更高。這麼看,如果不與地產行業關聯,物業管理行業的基本貝塔應該在20倍以上。
行業不僅需要資本市場的故事,更需要業主的口碑及公眾的價值認知。大家打開新聞,如果送外賣的人跟物業服務企業的秩序維護員發生衝突,公眾會支援誰?多數新聞看到的事實是支持外賣員,這種行業形象的問題,才是最底層的大問題。
面對百萬億量級的存量不動產市場,物業服務企業獨立自主地做好基礎服務,幫業主“花好錢”,贏得公眾的尊重,重視現金流,借助資本力量吸引人才加入,推動供給側改革以及挖掘業主居住服務需求,行業定會更早走出陰霾,率先迎來春天。